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6章 压力

想要从零打造一个社会,就会有方方面面的事情,他真的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实现那个理想,即便无时无刻都在请教那些各行业的精英人才,有时依然会觉得力不从心。

最终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,望向窗外路灯照射下朦朦胧胧的小雨。

“最近压力很大?”

朱逢春闻声回头看去,就见赵刚同样端着茶缸,一脸温和笑容站在他身后。

“还好,最近要讨论的议题确实有点多,不过已经适应下来了。”

赵刚将茶杯放在桌面上,抬手看了看腕表:“还有十三分钟,大家都去吃宵夜了,要不我们出去走走,换个环境透透气?”

朱逢春想了想欣然接受:“也好,很久没有感受过下雨时的味道了,也就咱们两个不抽烟,那几个老烟枪搞得会议室跟扔了烟雾弹似的!”

“哈哈,也多亏老李没在,要不然他那个破烟斗更呛人。”两人一边说着走向门外。

夏季的细雨打在身上,感觉浑身都舒爽了几分。夜风带着新鲜泥土的味道吹来,朱逢春只觉头脑为之一清。

“老赵,你对徐教授刚才提到的‘一套班子两个招牌’的说法怎么看?”

刚刚在探讨瀛洲基地未来政治体制的构建时,负责给大家介绍历史与人文的徐文斌教授提出一个概念,即“一套班子两个招牌”,这一构想旨在迁移百姓和收复本土时,对外打出两个招牌,一个是人民专政;另一个就是大明的皇权。

他这么说并不是讲皇权制度有啥优越性,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,而是提醒大家必须认识到,目前无论是大明、后金,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,都尚未达到一个民族觉醒的真正的民主阶段。

如果他们急于带领着人民一步到位,试图将民众直接从识字率不到20%的旧社会,一举带入现代民主社会的理想状态,这可能会超出百姓们的理解与接受范围,从而导致不稳定和混乱。

关键是此时大明的子民,并未像清末那样经历百年陆沉,大众的民族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。

满清入关,同样烧杀掠夺,除了少数读书人,大部分人都没有抗争意识。不夸张的讲,即使只有十几个清兵,都能赶着成群的官兵百姓一路乱杀!

朱逢春承认,这一点确实是个现实问题!尤其是在教育普及方面,瀛洲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。

明末的社会结构以农业为主,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,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